产品展示

PRODUCT SHOW

【志鉴研究】精编印刻城市图景 鉴记成都续写新篇——中国精品年鉴《成都年鉴(2023)》创建之路

时间: 2025-01-11 18:58:54 |   作者: 公路锁鞋

详细介绍

  2024年3月,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中志办)公布第八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入选名单,《成都年鉴(2023)》位列其中。这是《成都年鉴》继四次获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年鉴类)特等年鉴之后的又一殊荣,实现四川省市级年鉴创建“中国精品年鉴”“零”的突破,也是成都市打造精品志鉴的标志性成果。

  《成都年鉴》创刊于1987年,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成都年鉴社编纂出版的市级地方综合年鉴。《成都年鉴(2023)》为总第37卷。成都市地方志办把组织编纂高质量精品年鉴作为践行习文化思想、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树牢“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宗旨,忠实记录伟大时代,深入推动编鉴为用,以创提质,推动年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成都市格外的重视年鉴编纂工作,坚持把年鉴工作作为推动方志事业发展和丰富方志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202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地志年鉴编订”工作纳入市政府部门及管理单位目标绩效考评。202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关于新时代逐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年鉴编纂方式,拓展年鉴品类,争创精品年鉴”。202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市地方志事业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年鉴品质提升。组织并且开展优秀年鉴评选活动,积极打造精品年鉴”。2023年,成都市地方志办将《成都年鉴(2023)》创建“中国精品年鉴”确定为年度工作“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中志办指定专家组负责《成都年鉴(2023)》创建指导,专家组两次对篇目、初编稿进行现场指导,多次进行视频辅导,确保每一轮评审意见精准落实。四川省地方志办多次到成都市调度指导创建工作,积极协调年鉴主编参加全国年鉴主编培训会,确保创建有序推进。成都市地方志办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在协调单位供稿、争取上级支持、篇目设置优化等方面给予强力保障。成都年鉴社列出创建工作任务计划表,组织编辑认真对标学习第一至七批“中国精品年鉴”的篇目设置、编纂特点、版式风格,多次与《武侯年鉴》编纂团队交流研讨,对照《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评选标准,制定框架、资料、内容、条目、图表、行文、检索、编校和版式等10项标准的工作流程图,确保工作任务有时间节点、工作环节有人员跟进。

  四川省地方志办由市县志工作处负责指导创建工作,成都市地方志办由志鉴工作处负责协调创建工作,成都年鉴社组建7人编纂工作组,具体负责年鉴编审校及出版工作,工作组成员均具备长期编纂年鉴的经验,其中5人为责任编辑。成都市建立主编单位专业编校、供稿单位编写作者、重点单位特约编辑、外聘专业审校和第三方印排服务企业5支队伍,形成专业方面技术精良、供稿质量稳定、多方协作互补的编纂团队,群策群力保障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成都年鉴(2023)》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成都中心工作,洞察时代特征,精选年度要事,篇目结构科学严谨、年度资料全面翔实,以37个类目、322个分目、203个图表、262幅随文图片,全景展示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的奋进画卷。

  《成都年鉴》供稿单位由市直部门、派、群众团体,市属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央、省直(驻蓉)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等139家单位组成,其中不乏供稿任务较重、长期延迟交稿、供稿质量较差的单位。针对供稿时效性和质量上的问题,2023年2月,成都市地方志办印发《关于开展〈成都年鉴(2023)〉组稿工作的通知》,将组稿单位分类并召开专题工作会,明确组稿要求,督导组稿工作。组稿通知发出后30天内,到稿率超过80%,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年最好效果。

  成都市坚持开门编鉴工作机制,针对图片、视频资料采集困难,与成都电视台、成都日报社等市级主流媒体,成都摄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资料供给渠道;针对供稿单位对新业态、新事物资料收集不足,特色亮点工作选题不鲜明的短板,主动联系省直有关部门收集资料,编辑根据全市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各单位官网发布的大事要情和年度总结、报告等,提取重要信息列为专题深度挖掘,采编形成资料作为有力补充,确保收录资料全面、系统。

  成都市建立《成都年鉴》篇目论证制度,成都年鉴社根据收集的全年大事要情,形成编纂提纲后,按照成都年鉴社编审会讨论、重点单位特约编辑征求意见、《成都年鉴》编纂委员会专题研究、成都市地方志办党组会审定的论证流程确定篇目。

  《成都年鉴(2023)》篇目以类系事、横排纵写、领属得当、层次清晰,新增“功能区建设”“区域发展”等类目,“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分目,“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升格为类目。为凸显具有地域特征的鲜活内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升格为类目,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方面,记录成都市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新成就。设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等分目,充分反映国家战略部署在成都高水平发展的时代图景。精选年度大事要事、时事新事,设置“特载”“专刊”,突出成都市年度特色。专题图片设置“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等主题,以组图方式记载2022年度重大主题事件,盘点成都进入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成就。书中采编新生事物入鉴,设置“新经济产业”等类目和“电子商务”“新兴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分目,精选鲜活事物、创新经验和重大举措,记述成都市在全国、四川省的改革成果和创新突破。

  成都市加强和完善年鉴编纂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修改完善《成都年鉴编纂规范》;将全书按内容分为专题图片、特载专记、大事概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辖区(市)县和附录资料等编写版块,分解到编辑,形成横向工作模块;将初审、复审、终审、排版和校对串连成线,形成纵向工作链条。以“组稿—编辑”同步推进、“审稿—校对”穿行的方式,初编一篇、排版一篇、校对一篇、审核一篇,条块化运作,全线压实,提升工作效率,缩短编纂周期。

  《成都年鉴(2023)》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年鉴编纂全过程,建立完整组、编、校、审、印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建立编纂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在全书付印前,成都市地方志办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审定书稿,重点开展政治性审查,严把政治关、保密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和出版关,确保年鉴观点正确、史实清晰、要素齐全、文字精练、表述清楚和数据准确。成都年鉴社坚持编审会制度,对篇目设置、专题拟定、资料筛选和审校质量等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会商;坚持“三审三校”制度,人工审校+智能校对同向发力,除社内自行审校外,同时聘请其他出版社专业审校人员,增加人工审校次数,辅以“黑马”“方正云”软件校对,增加智能校对检验;建立差错率自查制度,全书付印前由编审人员进行抽样交差复检,严格按《期刊编校差错率计算方式》《期刊出版形式差错数计算方式》计算差错率,确保差错率低于万分之零点五,达到“中国精品年鉴”出版要求。

  《成都年鉴(2023)》坚持服务人民所需,把年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精心打造,不停地改进革新形式、提升品质,发挥年鉴的社会价值。在表现形式上,突破年鉴纸质媒体瓶颈,选取重点条目制作影音视频,设置扫码“观视频、阅资料”功能,丰富信息载体和资料内容,实现图文与影音资料的多维度呈现。《成都年鉴(2023)》封面以太阳神鸟图案为元素,突出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全书内页排版留白率低,专题图片版式灵活,地图采用折页等形式,增加年鉴欣赏性和可读性。

  《成都年鉴(2023)》突出使用功能,在查询使用上,科学设置多重检索系统,书前设置中英文“目录”,书中设置“书眉检索”,书后设置“索引”,在“成都市情”“成都年鉴”网站、“成都方志云”“成都年鉴”微信小程序上刊载《成都年鉴》网络版和电子书,实现关键词检索、图文复制等可移动即时阅读、查询功能,提升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的存查使用价值。

  成都市坚持以创提质、以创促改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专家组评审意见。《成都年鉴(2023)》经历了四轮评审意见反馈,共收到评审意见605条。成都市对每一轮评审意见进行分类,逐条分析研判落实修改,学习借鉴其他精品年鉴的编排优点,更新优化《成都年鉴》的编纂理念。

  《成都年鉴(2023)》全盘采纳吸收分类不科学、层次设置不合理、缺少新兴服务业态、国家重大部署在成都实施情况记述不突出等意见,将大篇结构调整为中篇结构,层次化繁为简;分析《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与成都市委政研室等部门一同研究,确定“年度要闻”“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成都这十年”等选题,采用设置特载、专记、专题图片,新增设类分目或分目升格的方式,记述“西部科学城”等国家战略部署在成都的实施情况,突出年度特点、城市特质、时代特征;对“综述体例”“图说表序”“计量单位”等共性问题,进行全书普查统改;针对“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态”等新兴业态缺少资料的问题,利用重新组稿、约稿、官方网站搜索等多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和采编,补充资料缺项。

  2018年以来,成都共有23部年鉴在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选中获奖,为四川省获奖年鉴数最多的市(州)。成都市围绕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编鉴为用,讲好成都故事,记好成都现状,以年鉴表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3月20日,中志办向成都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肯定了《成都年鉴(2023)》入选“中国精品年鉴”成绩来之不易,并对编修工作提出要求。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贺信上作出肯定性批示。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肯定了成绩,并在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二次全员会议上明白准确地提出“成都创建中国精品年鉴区域试点”为重点工作。四川省地方志办主要领导肯定成都的创建工作,要求成都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年鉴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加强年鉴专业机构配置,设有成都年鉴社,负责《成都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编制配置15人,为成都市地方志办下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成都市注重提升编纂人员专业能力,坚持以创建练队伍的工作思路,组织市县两级年鉴编纂人员深入开展年鉴理论研究,在“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中,8篇论文获四川省评比奖次,1篇论文获中志办评比一等。《成都年鉴》编纂团队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人员7人,其中责任编辑5人。通过“中国精品年鉴”创建,成都有3人入选四川省精品年鉴专家组,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成都市坚持把《成都年鉴》作为推介成都的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都在市、县两级形成向新到任的市、县领导报送年鉴,每年向表赠阅年鉴的惯例,《成都年鉴(2023)》将作为成都市地方志办的重要志鉴成果向全市党政机关、表赠阅,提升年鉴使用率。成都市级以全国首家年鉴主题市民公益阅读室、成都方志(文献)馆,县级以微方志馆为载体,为公众提供年鉴资料阅读、查询服务。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方志网、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四川省情网、成都市情网、“方志中国”“四川方志”“成都方志”“红星新闻”公众号等数媒平台纷纷刊载《成都年鉴(2023)》入选消息或推介文章,以“中国精品年鉴”品牌效应引发数媒平台关注年鉴并传播,提升成都市地方志工作的知晓度、美誉度和关注度。

  习同志在《福建年鉴》编纂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成都市将坚持质量第一,发挥“中国精品年鉴”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中国精品年鉴区域”创建,以创争先。

  成都市要在市县两级地方志系统中,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观念,逐渐增强做好新时代年鉴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入学习习关于地方志工作、年鉴工作的论述,强调方志部门应主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优势,履职尽责,传播应用方志文化,为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贡献方志智慧和力量。

  根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补充规定,结合“中国精品年鉴”创建要求,建立健全《成都市综合年鉴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每年组织专家对全市县级年鉴逐一评定打分,深刻检视各级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县级综合年鉴存在的问题。压实供稿单位质量主体责任,建立通报表扬制度,鼓励先进,提升供稿质量与时效。加强《成都年鉴》编纂出版全程质量管控,总结提炼经验向全市推广,推出更多堪存堪鉴的精品年鉴。

  优选基础较好的区(市)县,有计划分阶段推进申报省精品年鉴工程、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形成梯队孵化;建立全国年鉴专家在市、县两级开展培训的学习机制,对年鉴编纂理念、组稿要点、编纂技能和出版规范等,分步分阶段系统培训;依托成都地方志学会建立年鉴分会,吸引全国年鉴编纂人才加入,构建专家团队;逐步建立健全精品年鉴创建专家指导、编纂人员跟进制度,从年鉴稿件的源头把好质量关,力促年鉴编纂提质增效。

  扎实推进年鉴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年鉴质量提升。继续在篇目设置上求“新”求“变”,围绕发展战略,创新类目设计,科学制定框架,明确资料收集方向和重点,积极探索更符合超大城市综合年鉴的篇目框架,研究在篇目中更好记录科学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城市治理等内容。全面总结《成都年鉴》创建经验,总结成都市县级综合年鉴编纂质量提升路径,为全国、四川省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万代书。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引领带动广大方志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心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不一样的地区的方志文化建设与高水平发展同频共振,为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搭建有效路径。“中国精品年鉴”的创建必须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在创建过程中,机制保障、科学体系、他山之石和人才资源特别的重要。建议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在强化组织保障中推进精品创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年鉴工作氛围;要加强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建立科学系统的篇目设置理论体系,解决篇目分类不科学的问题,突出科学性、时代性、特色性;要建立“中国精品年鉴”书籍数据库,为创建单位利用网络查询和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要探索年鉴编纂区域共建交流模式,加强年鉴工作交流和年鉴人才互动与培养,为年鉴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