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SHOW
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摇篮的传奇岁月
时间: 2025-08-04 01:52:56 | 作者: 头盔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支“八一式”马步枪,口径7.9毫米,枪管长度570毫米,枪重仅3.36千克,膛线条。这是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出的人民兵工的第一件制式化武器。太行山脉深处,黄崖洞兵工厂的炉火曾彻夜不熄,将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
在县内一个高1600多米的山崖挂壁上,有一处天然石洞,名为黄崖洞。在这片区域,八路军建成了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区最早、顶级规模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抗战全方面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华北抗战前线,兵员增长迅速,但武器弹药十分缺乏。1938年11月,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八路军总部根据会议决定,于1939年6月成立军工部,全力发展自主军事工业。
山西省黎城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尚军:左权将军来到黄崖洞山区时,发觉这里是很适合建兵工厂的。因为黄崖洞地区第一,处于黎城、武乡、辽县边界交叉的三角地带,距离日寇占领的县城中心比较远;第二,当时进入黄崖洞,只有南北两条路,且都是崎岖小路,很不易被发现。但是进去以后,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山谷地带,而且具有水源,很适合建设固定的兵工厂。
在黄崖洞建设兵工厂,最让人犯难的莫过于“两个缺乏”:专用生产设备拿不出几件像样的,生产原材料也常常捉襟见肘。大伙儿思来想去,琢磨出两条路:一是找些能派上用场的替代品,二是靠着技术创新另辟蹊径。
缺乏砖瓦水泥,就利用漫山遍野的石头和当地特有的红石片,依靠山崖盖起了工房宿舍。专用机具不足,就自制土机器代替,制造枪管用的拉线机、校直机等,都是工人自己设计,用道轨生产的,后来还建立了专门的机器制造厂。
杨尚军:制造一个炮筒子需要付出非常辛苦的劳动。七八个工人为一组,每天进行四个班次的生产,需要两到三天时间,纯手工锻造出来。后来为减少工人的强度,就提出吊一个滑轮上去,工人的强度确实是降低了,但是效率不高了。工人为了早一天生产出五〇炮,主动放弃了这种半机械的作业,宁可自己被烧伤,还是进行手工。一切为了前线。
在艰苦的条件下,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生产依然有力推进,成为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军事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作战需求。
1941年11月11日,深秋的黄崖洞雨雪交加,日军先头部队集结在槐树坪,企图利用夜色突袭南口阵地,进而摧毁兵工厂。八路军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八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以敌我伤亡6比1的战绩,创造了八路军抗战历史上的空前纪录,这就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
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依托高地优势大量歼敌,所使用的一款武器令日军损失惨重,正是“八一式”马步枪。它的设计者是曾任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的刘贵福。
刘贵福之子刘建国:我父亲最早是在的兵工厂工作。抗战开始,他看到领导的部队积极抗战,队伍纪律严明,所以他想参加八路军,正好八路军也在找造枪工人和机器。到了延安,不久就任命他做枪炮科长,然后就紧跟号召,要做枪。我父亲喜欢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然后把枪的草图画出来了。马步枪适合我军游击战、运动战的特点,既达到一定的射程,又比较短小。这个枪设计、制作出来后送到了延安工业展览会上,当时没有起名字,所以大家都叫无名式(马步枪)。
1939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无名式马步枪”一举被评为甲等奖。10月,刘贵福被调到黄崖洞兵工厂任副所长,继续马步枪的优化设计。
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刘建军:难处就是热处理。淬火的方式、温度,对枪管硬度、韧性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来福线。黄崖洞兵工厂的制式化生产,还要统一图纸。有了图纸后,对职工进行培训、学文化,必须得扫盲,教他们认识图纸。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还要大量制作样板,来检验尺寸规格能不能够达到工艺要求。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内,一组厂长程明升(左)与副厂长刘贵福(右)正在讨论的塑像。
经过反复试制,改造升级在1940年7月完成。时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的刘鼎带着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时,受到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的肯定和赞扬。时值8月1日,“无名式马步枪”便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从此,我军有了第一支自主设计制造的制式步枪。
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军工部各厂共生产步枪9758支,其中黄崖洞兵工厂5000多支;掷弹筒2500具,其中黄崖洞兵工厂1300多具,以每个战斗班配备1门计,可装备约16个正规团;各类炮弹23.6万多发,其中黄崖洞兵工厂10.5万多发。是八路军军工部下属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的兵工厂,也是整个华北敌后顶级规模的军工生产基地。
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刘建军:黄崖洞兵工厂标志着人民军事工业从“修”到“造”的一个历史转折,也开自制化武器生产之先河。当你枪已经有了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枪弹和炮弹。所以从1941年开始,黄崖洞兵工厂就变成了一个炮弹的专业厂。一直到现在,淮海集团依然还是一个我们的祖国重要的弹箭企业。
从原材料端的矿山、铁厂,到生产端的化学厂、机械厂,再到成品端的枪炮厂、子弹厂,黄崖洞兵工厂以军工生产为引擎,催生了一系列基础工业,更孕育了一批服务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产业基地。
山西省黎城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尚军:拿黄崖洞所在的上党地区来说,在抗日战争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像样的工业的。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咱们八路军将隐蔽在这些深山沟里的兵工厂逐步向生产条件更好的地区迁出进行整合,分布在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这些兵工厂发展组建起来的机械厂、钢铁厂等,就构成了长治地区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布局。
历经岁月淬炼,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人民兵工愈发茁壮。一批从黄崖洞兵工厂走出的现代军工企业,时至今日仍是我国陆、海、空、火箭军等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在苍茫大地与碧海蓝天间续写着国防建设的铿锵篇章。
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纵深壮大,还为民用工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老区的工业门类齐全,小到绣花针,大到拖拉机都能生产。现如今,转型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长治一家汽车企业的生产车间,数字化组装线上的机械手臂精准操控,与工人协同完成冲压、组装等多道装配工序。而这些汽车上装配的发动机,正是当年从黄崖洞兵工厂起步,转型生产的民用产品之一。企业副总经理牛海峰介绍,淮海发动机骨子里带着红色基因,转型后成为民生运输的强劲心脏。
牛海峰:发动机市场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实际上也是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以前在贵州山上路不好走,就靠它载着辣椒与茶叶,把货物运送出去。山西矿区的老师傅们也总说,当年运送工具、拉矿石全靠它。还有在呼伦贝尔的牧区,再大的风雪,也能把物资送到。
经过数十年的迭代升级,产品动力性能不断的提高。如今,搭载这款发动机的汽车,已经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适应中东、北非的炎热、沙尘环境,研发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研制出耐高温、抗风沙的皮带材料,用技术突破赢得海外订单。
企业副总经理牛海峰:我们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自主研发了氢燃料平台、整车控制管理系统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等;同时不断拓展海外布局,预计今年出口订单总量相比去年将翻上一倍。我们还和太原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纯电动汽车研发、动力电池安全系统研发等项目,建设高标准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体系。
太行山脉的晨雾里,当年兵工厂的窑洞旧址与山下现代化工业新区遥遥相望。从抗战时期的步枪炮弹,到今日国防装备和民用引擎中的钢铁心脏,历经八十余载风雨,老区工业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用自主研发的硬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向新提质注入澎湃活力。